返回第四十三章 大明重启徵兵制!巩固长城!  明末:崇禎二年重建大明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最新网址:m.92yanqing.com

曹变蛟的大胜,令三边总督洪承畴忍不住在匯报兵部的报告里,夸讚三次其在敌阵中的表现。

万夫莫能挡之!

这是洪承畴给予曹变蛟的评价。

勇猛过人,称其所拥有的弓马铁骑,是堪比祖家辽东铁骑的兵马,请求朝廷厚赏。

这件事根本用不著其他人举荐,朱由检原本就是一心要提拔他的。

对於曹变蛟,將来也是对付后金乃至蒙古人的重要將佐,对朱由检而言,他也是非常適合对付流寇的猛將。

也就是因为这个,他是专门把曹变蛟留在了三边这里,对付四处冒头的流寇。

现在的流寇集团,因为大明南迁的汉民过多,再加上有洪承畴不断围剿,已经是日薄西山。

余下的几支,也就还剩下高迎祥、李自成的闯军、张献忠的十八寨主干老营兵、曹操罗汝才的人马,总计约十到十五万人。

但真正的底子也不过才一万出头,这些流寇是躲在山间寨垒,不易被察觉,也不易被攻打。

洪承畴正是因此才拖了两年,未能真正肃清西北的流寇。

变蛟有三万兵马,至少有一千五百名的弓马铁骑,他打起流寇来,手段毒辣,残暴至极。

几乎不带俘虏,流寇即使投降,大部分也是要被拉到阵前斩首祭旗的。

至少比起洪承畴自己拉三边军队打流寇,曹变蛟的方式效率高得多。

事实也的確如此,几场战斗下来,高迎祥部是连战连败,被迫几次遁入深山,不断有人主动向洪承畴麾下的其他大將投降。

这样发展下去很好,朱由检自己的话,他也不想收下流寇俘虏,曹变蛟的做法在他看来,那是最好不过。

事情一件件的办,等到忙完了所有事,朱由检发觉到天色已经昏暗,掌灯的太监,已经在点燃殿宇內的宫灯,一下午忙下来,已经过了晚膳时间。

皇帝曾经吩咐过,在忙於朝政事,不准提醒用膳,即便是王承恩,也不敢提醒一嘴。

“皇爷,该用晚膳了。”

见皇帝终於停下了笔,搁下了奏疏,王承恩连忙上前提醒道。

朱由检点头,又看向已经站原地好半天的顾横波,这小丫头已经很疲惫的站在原地,低著头不知道在想什么。

“走吧,去吃点东西。”

皇帝自从身边多了小女侍顾横波,就开始针对著南方的妓院、香阁等青楼场地,施行了一波严令。

自崇禎四年开始,凡豢养十四岁及以下女子,十五岁及以下男丁,做歌姬、妓女胚子、男妓者每一人,就罚黄金十两,並由朝廷將男丁发送归籍,女子送入教坊司养大成人。

並改动礼部的教坊司,从管理上也纳入到中宫底下,由礼部、中宫共同管理,並教坊司不再行使官妓活动,原初的官妓,全部改为教习,专司宫廷礼乐活动。

这也將成为一个后宫可以干涉的原外廷职能地方。

当然大於这个岁数他就不管了。

这可是古代。

並且根据汉武大帝,太祖朱元璋下的规定,男子年十六,女子年十四,便可成婚嫁娶。

朱由检虽然是皇帝,但也没可能真的颁布希么十八、二十岁这种现代理念,这在明代既不合適,在百姓眼里也会是毫无道理的规定。

但是十四岁以下是可以明文规定的。

毕竟是洪武爷的祖制,在婚姻嫁娶上的规定,是祖宗朝留下的,自己引过来限制民间娼妓的活动,合情合理。

並且若是因为家境不济、无家可归的小娃娃,也可以进入朝廷的教坊司。

解决掉心里的隱患,朱由检总结十一月的工作,一是结清积欠九边镇守长城沿线的兵餉。

这笔钱就是大明灭亡的大雷之一,如今总算彻底结清。

是从天启五年开始,因为小冰河导致的粮食减產,加上万历末年开始的地方抗税,致使朝廷无钱可支。

天启五年到崇禎元年,三年每年欠下两成左右的兵餉,成了大明边患中的一部分。

这可不是单单每年每月的士兵军餉,还包括刺激募兵后应该发下的粮食给养费、安家银和行粮费!

一名晚明时期的明朝士兵,在天启五年、六年再到崇禎元年,募兵加军餉,都有两成左右的剋扣,每年的支出合该四十三到四十七两白银,算两成,也就是八两五钱到九两四钱银子。

除明辽军外,余下帐目上的四十一万边军,都处於一个积欠军餉,无法全额拨发的状態。

这还没算军械补充和边堡修缮的费用!

这修缮城池、边堡可是大钱,没有几百两、上千两的预算,修个边堡那是想都別想。

仅仅是一成的欠餉,乘十二月再加乘三年计,合该掉朱由检六百多万两白银!

两成欠餉和补充军械的销,林林总总一算,能让曾经的天启、崇禎朝户部肝颤。

就算是如此,还有欠下的一些抚恤和额外赏赐呢!

那两个也是大头啊,真的细究起来,朝廷打算还清兵餉,少不了一千八百来万。

但那又怎么样呢?

欠下的军餉肯定还是要出的,朱由检的吩咐就是,內帑拨补三成欠餉,朝廷的国库承担七成。

他之所以要去年补足了崇禎二年累积的当年欠餉,正是因为要在辽东用兵,必须提振士气的考虑。

而眼下这个亏空,更是考虑到边关的总体规划。

长城。

对於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,长城是最关键的防御系统,整个系统在明朝时期,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意义。

大明本身就是个募兵制玩得十分彻底的朝代。

即便是有卫所兵的情况下,长城也是极为需要募兵制,来提供十三镇徵募精锐士卒,来震慑边墙外的蛮夷。

这是个需要天朝,不断长期投入海量资源的地方。

而对於募兵制的大明朝而言。

长城防线,大明要至少在这一防线范围,常年保留近五十万人的守备兵力。

五十万人,分布在七到八千公里长度的长城防线上,防御密度已经稀薄的不能再稀薄了。

何况这五十万人的大头,都驻守十三镇里,长城上的守备力量就更加稀薄了。

这五十万人也就成了扎在长城上的一枚枚铁钉。

大明在各地兵力不够的情况下,这五十万人中的一大部分却根本抽调不了,他们需要守在长城沿线,警惕北方的游牧。

即便是歷史上的大明,面对著后金与流寇,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情况,这五十万人却依旧是动不了,甚至这个时期还有没有五十万人,都说不好了,毕竟宣大当时就有十万人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(1 / 2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