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標目光扫过文武百官。
那些官员们纷纷抬头看向这位太子殿下,眼中有敬畏,又有几分好奇。
朱標心中清楚,通政司改革事关重大。
通政司人多眼杂,消息走漏才导致今日清吏司郎中王敬朝堂弹劾。
不过他也不打算追究,毕竟木已成舟,现在关键是要把改革推行下去。
他目光在殿中扫了一圈,停在几位老臣脸上,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容,有的带著一丝瞭然,有的则藏著几分不愿。
“张紞。”
“臣在!”
张紞连忙上前一步。
“通政司改革,一切可都准备妥当了?”
张紞拱手道:
“回殿下,臣等遵照陛下与殿下旨意,已將各项细则制定完毕,分级標准、摘要范例。奏章分类的印章也已刻制完成,天、地、玄、黄四等,一目了然。”
朱標点点头,转身问道:“那具体如何分类?”
“天级为军国大事,地级为民生要务,玄级为日常政务,黄级为琐碎杂事。”
张紞答得很快,显然早有准备,
“每级都有专人负责,绝不会再出现之前那种紧急军情被埋在一堆鸡毛蒜皮里的情况。”
他从袖中取出一份清单:
“另外,臣已安排通政司左右参议分工负责,左参议主掌天、地两等要务,右参议主掌玄、黄两等常务。所有摘要,必须由参议以上官员审核签字用印,確保质量。”
朱標接过清单,略一瀏览,点头道:“很好。”
他隨即环视群臣,声音清朗:
“诸位爱卿,孤不管你们是何途径知道此事,”
“但通政司改革,乃朝廷要务。为確保此项改革顺利推行,孤决定,自今日起,通政司改革试行一月。”
殿內眾臣交换著眼色,都在暗自琢磨这“试行一月”的含义。
朱標话锋一转:
“为保证改革公正透明,都察院需派遣御史,每日轮值通政司,监督奏章分级与摘要过程。”
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(史料都察院洪武十五年10月才设立,剧情需要)闻言,连忙出班:
“微臣遵命。”
“另外。”
朱標目光转向武將班列,
“锦衣卫也要派人进驻通政司,负责安全警戒,防止有心人捣乱。”
锦衣卫指挥使毛驤躬身应道:
“微臣领旨!”
听到锦衣卫也要插手,不少文官脸色微变。
锦衣卫进驻,那可不只是“安全警戒”那么简单。
这是要把通政司的一举一动都置於监控之下啊!
这位太子殿下,看似给了一个月的试行期,实则是要让所有人都看清楚,这改革到底是好是坏。
朱標这番话说得轻描淡写,但在场的文武百官却都听出了其中的份量。
一个月的试行期,既是给改革一个缓衝,也是给所有反对者一个最后的机会。
朱標环视群臣,语气平缓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:
“试行期间,通政司每日运行情况,都察院与锦衣卫需向孤匯报。孤会亲自过目每日摘要,了解新政效果。”
他话音一顿,目光扫过那些刚才还对王敬遭遇抱著同情的官员:
“诸位,要么適应通政司新政.....要么.....”
朱標呵呵一笑。
这没说完的话,让原本还心存侥倖的官员们瞬间清醒。
在洪武朝,適应不了的大臣,第二条路就是死路一条。
老朱以铁腕治国,对官员的要求严苛到近乎残酷。
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,任何跟不上朝廷步伐、违背圣意的臣子,轻则贬謫流放,重则抄家灭族,绝无第三条路可选。
这个道理,满朝文武心里都明白。
王敬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警示。
这位礼部郎中当朝弹劾通政司改革,结果从正五品官员一夕之间沦为书吏。
这还算是太子开恩,给了他一条生路。
若是按照朱元璋往日的作风,恐怕早就被拖出午门杖毙了。
朝中大臣们心知肚明,在洪武朝做官,要么顺应变革,要么就只能步空印案、胡惟庸案那些官员的后尘——在詔狱中受尽酷刑,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。
在当今朝堂上,可没有功过相抵这一说。
今日还是高高在上的朝中大员,明日就可能成为阶下囚。
因此,当太子朱標说出“要么適应通政司新政,要么......“
这句未竟之言时,满朝文武都听出了其中的杀机。
在洪武朝,这“要么“之后的选择,从来就只有血淋淋的一种结局。
王敬跪在地上,额头贴著冰冷的金砖,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。
他想到了那些年被抄家灭族的同僚们,心中涌起一阵绝望。
刚才那一瞬间,他真以为自己要步他们的后尘了。
朱標看著殿內这些大臣的表情变化,心中暗自满意。
有时候,震慑比仁慈更有效果。
父皇的威名不是白来的,关键时刻拿出来用用,效果立竿见影。
“诸位爱卿。”
朱標的声音在大殿內迴荡,
“通政司改革,关係到朝廷政务的根本。“
朱標的声音在奉天殿內迴荡,语气虽平和,却透著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他目光缓缓扫过殿中文武百官,继续说道:
“自开国以来,朝廷政务日益繁重,奏章堆积如山,父皇与孤日夜批阅,仍难尽览。
各部院呈上的奏摺,动輒数千言,引经据典、铺陈冗长,却往往掩盖了真正的要务。
若继续如此,政令如何通达?民生如何及时救济?“
他顿了顿,目光在那些曾对改革暗中不满的官员脸上停留片刻,声音渐沉:
“通政司改革,並非要夺各部院之权,而是为了去芜存菁,使朝廷政务运转更加高效。
分级標记、摘要制度,皆是为了让父皇与孤能更快抓住要害,而非埋没在冗长文字之中。“
朱標微微抬手,示意侍从將案头堆积的奏摺展示给眾臣:
“诸位不妨看看,这些奏章,有多少是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急务,又有多少是繁文縟节、虚言浮词?
若连朝廷中枢都被这些无用文字拖累,地方上的政务又如何能及时处置?“
他目光一凝,语气加重:
“孤希望诸位都能齐心协力,而非各怀心思。
改革势在必行,若有异议,大可直言进諫,但若有人阳奉阴违,暗中阻挠,便是与朝廷新政为敌,与天下百姓为敌。“
最后一句话落下,殿內一片寂静,无人敢出声反驳。
朱標的目光如刀,扫过每一个人的脸,仿佛在无声宣告——在洪武朝,適应不了的大臣,第二条路就是死路一条。
那些刚才还敢交头接耳的官员,此刻都规规矩矩地站著,连大气都不敢出。
太子殿下这是在明告天下,改革势在必行,容不得半点妥协。
张紞倒是心中大定。
作为通政司的头头,张紞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项改革的难度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(1 / 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