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参谋的瞳孔骤然收缩。作为参与过“718工程“的老兵,他认得这种军用级功率管。周工推了推眼镜,突然指著测试仪的蜂鸣器:“赵主任,您听这个频率——和咱们去年引进的苏联设备一样稳定。“
阳光穿过窗欞的灰尘,在母亲粗糙的手掌上织出金色的网格。林晚秋想起昨夜在阁楼,母亲用缝被子的线帮她固定电路板元件,针尖偶尔戳破手指,却只是把血珠抹在围裙上:“你爸当年画图时,我也帮他磨过铅笔。“
“鑑定通过。“赵主任在文件上籤下名字,钢笔尖在“临时工“三个字上顿了顿,“省电子所可以成立专项小组,小林同志...担任副组长。“
王会计的钢笔掉在地上。母亲的红盖头从围裙里滑出一角,恰好落在测试仪的led屏幕上,数码管的绿光映在红绸上,像极了纺织机上跳动的指示灯。林晚秋弯腰捡起红盖头,触到上面细密的针脚——那是母亲1968年结婚时亲手绣的,本该盖在新娘头上,却在时代的浪潮里变成了包裹元件的布。
“妈,等赚了钱,给您换个新的。“她轻声说,把红盖头折好塞进母亲口袋。父亲的咳嗽声从身后传来,她知道那是压抑的哽咽——这个沉默的技术员,终於看见自己未竟的梦想在女儿手中成型。
散会后,陈参谋留下一张纸条,上面只有一个电话號码和“內部联络“四个字。林晚秋摸出未来科技年表,在1980年9月5日一栏写下:“电晶体测试仪通过省级鑑定,获得军工订单意向。母亲的红盖头与测试仪的蜂鸣器,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科技诗篇。“
路过国营照相馆时,母亲突然停住脚步。橱窗里的结婚照换成了新样品,新娘穿著的確良衬衫,手里捧著电子表。“其实当年...“母亲的手指抚过玻璃,“我也想让你爸搞技术,可那时候...唉。“
林晚秋握住母亲的手,触到掌心因纺织机磨损的老茧。远处传来国营厂的广播,正在播放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。她抬头望向天空,1980年的云朵正以她熟知的轨跡飘过,而地面上,一个关於科技与梦想的故事,已经悄然埋下了第一颗种子。
“以后会好的。“她轻声说,测试仪的蜂鸣器在书包里轻轻震动,像极了这个时代加速的心跳。母亲点点头,从围裙里摸出块,塞进她手里——是水果硬,包装纸上印著“上海製厂“的字样,甜得有些发苦,却让人想起所有笨拙而温暖的支持。
暮色浸染街道时,父亲突然从巷口闪出,往她工具箱里塞了个油纸包就匆匆离开。林晚秋打开一看,是块崭新的示波器探头——那是他用三十年工龄换的“內部处理品“。工具箱底部,母亲的红盖头与父亲的旧手稿悄然重叠,形成超越时代的技术备忘录。
蝉鸣渐息,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际。林晚秋摸出焊锡丝,在测试仪外壳补上最后一个焊点。远处,纺织厂的夜班灯次第亮起,像极了未来某座半导体工厂的洁净室。她知道,在这个夜晚,中国科技的某条隱秘脉络,已经与她的脉搏同步跳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