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年9月15日,秋雨敲打著实验室的玻璃窗。林晚秋蹲在钳工台前,用热风枪烘烤著电路板上的环氧树脂,刺鼻的气味混著窗外的桂香。国防科工委的保密协议压在图纸最上方,红色的“机密“印章下,是父亲颤抖的签名——他终於以“技术顾问“的身份,重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。
“小林,这个温度补偿电路...“周工的钢笔尖停在电路图上,“用热敏电阻会不会太冒险?咱们库存只有从苏联进口的mct-4...“
示波器突然发出尖锐的啸叫。林晚秋迅速切断电源,看见萤光屏上的杂波像极了前世在阿富汗战场上见过的电磁干扰——那是某国军用雷达造成的频段阻塞。“改用半导体热敏二极体。“她翻开父亲的旧手稿,1968年的草图纸上,歪歪扭扭画著类似的补偿结构,“正向压降的温度係数是-2mv/c,比热敏电阻稳定十倍。“
父亲的咳嗽声从楼梯口传来。他怀里抱著个铁皮箱,锁孔处缠著电工胶布,里面是从电子厂保密车间“借“的3dd15大功率电晶体。“保卫科新换了锁...“他压低声音,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《电晶体电路设计》,书页间夹著母亲的粮票——那是用来换黑市元件的“硬通货“。
“叩叩“,敲门声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。母亲站在门口,粗布围裙下露出一角红盖头,手里攥著个保温桶:“张婶说你们要加班...熬了点绿豆汤。“她看见桌上的保密协议,突然想起1970年父亲被带走“审查“的那个雨夜,搪瓷缸从手中滑落的声响。
林晚秋揭开保温桶,蒸汽里飘著红的甜香。母亲的手指划过电路板边缘的军工標誌,突然僵住——那是个极小的五角星,与她纺织厂里的保密布料標识一模一样。“这些...是给部队用的?“她的声音轻得像秋雨,“会不会有危险?“
“比纺织机安全。“林晚秋握住母亲的手,触到掌心新磨出的茧——那是昨夜帮她抄写电路图时留下的。保温桶底部垫著张草纸,上面是母亲用纺织厂报表背面写的公式:“Δvbe=Δtx(-2mv/c)“,字跡比织锦缎还工整。
周工的搪瓷缸见底时,窗外的暮色已浓。林晚秋在测试仪里加装了电磁屏蔽罩,用的是父亲从旧收音机拆的坡莫合金片。当蜂鸣器在强磁场环境下依然稳定报出数据时,父亲突然转身抹了抹眼睛——那是他1966年被烧毁的项目里,未能实现的抗干扰设计。
“小林,“周工推来个牛皮纸袋,里面是油印的《半导体器件可靠性设计》,“陈参谋说明天来取样机...还有这个。“纸袋底部露出一角高考复习资料,1979年的数学真题卷上,用红笔圈著重点题型。
母亲的保温桶突然晃了晃。林晚秋这才想起,明天是1980年高考报名截止日。她摸出藏在工具箱里的准考证,照片上的少女眼神坚定,与测试仪显示屏上的数字交相辉映。“妈,我想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。“她轻声说,雨声突然盖过了实验室的电流声。
父亲的铁皮箱“噹啷“落地。母亲的手紧紧攥住保温桶边缘,指节泛白:“北京那么远...一个姑娘家...“话音未落,她看见林晚秋翻开的笔记本,里面夹著从《人民日报》剪下来的“向科学进军“专栏,还有用粮票换的《高等数学》教材,书页间贴著半导体元件的价格表。
“1956年,“父亲突然开口,声音里带著罕见的颤抖,“我考上了哈军工,可那年...家里成分不好。“他擼起袖子,露出小臂上模糊的刺青——那是当年偷偷刻的电路图,后来被红卫兵用菸头烫掉了。
母亲的眼泪突然落在保温桶上。林晚秋这才注意到,母亲鬢角的白髮比上月又多了些,围裙上的补丁针脚细密,像极了她画的印刷电路板。“去吧。“母亲终於开口,从围裙口袋里摸出个红布包,里面是攒了十年的私房钱,“我跟你爸...守著这个实验室。“
子夜时分,林晚秋在阁楼里摊开高考复习资料。檯灯下,电晶体测试仪的原型机闪著微光,与母亲陪嫁的座钟形成奇特的对照。她解出一道量子力学题时,听见楼下父母的低语——“她比我们都勇敢“,“是啊,咱们的女儿...“
秋雨渐急,敲打著屋顶的石瓦。林晚秋摸出未来科技年表,在1980年9月16日一栏写下:“完成军工版电晶体测试仪改良,报名参加1980年高考。母亲的红布包与父亲的旧梦想,共同构成了我攀登科技高峰的阶梯。“她望向窗外,雨幕中隱约可见纺织厂的烟囱,像极了未来某座晶片工厂的废气处理塔。
凌晨三点,当最后一道微积分题解出时,测试仪突然发出异常的蜂鸣。林晚秋凑近一看,数码管显示的数值跳动著,竟与她计算的理论值完全吻合。她笑了,摸出焊锡丝,在电路板角落焊上一枚极小的元件——那是用母亲的银顶针改做的散热片。
窗外,第一颗启明星升起。林晚秋合上复习资料,將测试仪小心锁进父亲的铁皮箱。箱底,母亲的红盖头与父亲的哈军工录取通知书残片悄然重叠,在黎明前的黑暗中,等待著被时代的光重新照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