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年10月20日,实验室的煤油灯將三人影子投在布满公式的墙上。林晚秋举著母亲织毛衣的钢针,小心翼翼地调整著微波传输线的匝距,针尖在0.1mm的漆包线上滑动,像极了前世在洁净室操作探针台的场景。父亲戴著放大镜计数,每绕五圈就用铅笔在陶瓷筷子上做个標记——这是他们用三天时间自製的50Ω同轴传输线。
“介电常数3.8,损耗角正切0.001...“周工对著《微波理论与技术》译本喃喃自语,这本书是从省图书馆“內部借阅“的,书脊上盖著“仅供参考“的蓝章,“小林,你確定用纺织厂的陶瓷梭子做骨架?“
林晚秋用万用表测了测骨架阻抗:“氧化铝陶瓷,介电性能比普通陶瓷高两倍。“她想起母亲昨晚在檯灯下磨梭子的场景,粗布围裙上落满陶瓷粉末,“我妈说,这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剩下的耐火材料。“
母亲的身影出现在窗口,手里举著个铁皮盒,里面是刚蒸好的玉米面窝头。她的右手缠著纱布——那是今早磨陶瓷时划破的,却只是说“被缝纫机扎了“。林晚秋注意到母亲围裙上別著枚电子元件形状的胸针,那是用报废的电阻电容焊成的,昨天她偷偷放在母亲的工具箱里。
“陈参谋来了!“父亲突然压低声音。穿军装的男人快步走进实验室,怀里抱著个用军绿色帆布裹著的元件盒,上面的铅封完好无损。林晚秋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煤油味,与记忆中f-117隱形战斗机的航空煤油气息重叠——这个联想让她心跳加速。
元件盒打开的瞬间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里面躺著四颗芝麻粒大小的元件,表面印著极小的“wm-02“字样。周工的钢笔掉在地上:“这是...雪崩二极体?“陈参谋点点头,手指在元件盒边缘敲了三下——这是昨夜约定的暗號。
“需要测反向击穿电压和微波噪声係数。“陈参谋的目光扫过林晚秋锁骨下方的烫伤疤痕,“误差不超过±1%,有把握吗?“
林晚秋將元件接入自製的测试夹具,焊锡丝在180c的电烙铁下形成完美的焊点。当测试仪显示击穿电压为75.3v时,她注意到陈参谋袖口的枪伤疤痕轻轻抽搐——这个数值与理论值分毫不差。母亲的窝头突然掉在地上,她看见女儿眼中闪烁的光芒,那是当年父亲看电路图时一模一样的神采。
“噪声係数0.8db。“林晚秋读出数据时,数码管的绿光映在她疲惫的脸上,“比苏联同类元件低1.2db。“陈参谋猛地握住她的手,军装上的铜纽扣蹭到测试仪外壳:“小林同志,这个数据...能写进国防科委的年度报告。“
王会计的高跟鞋声再次响起。她举著盖满红章的《临时工禁用设备清单》,目光落在微波元件上:“未经审批的高频测试,属於违反保密条例!还有林明远,你私自带女儿进入军工区域...“
“这些设备是我批准使用的。“周工突然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,封面上印著“省电子所第001號科研特批件“,落款处有赵主任的签名,“小林同志是项目副组长,有权使用实验室所有资源。“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(1 / 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