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9月15日,清华大学稼先楼的实验室里,林晚秋举著自製的光刻掩膜版,在40瓦的日光灯下观察铬层厚度。她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军工保密协议,上面用红笔標著“微型计算机加密模块研发“的字样。讲台上,教授正在讲解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(vlsi)计划,黑板上的mos电晶体剖面图与她记忆中的1985年技术路线惊人相似。
“林晚秋同学,“教授的教鞭指向她的掩膜版,“你用照相製版法製作的掩膜,缺陷密度高达每平方英寸5个,这样的精度怎么可能用於量產?“台下响起窃笑,几个男生用英语低声议论,其中一人的笔记本上画著intel 4004晶片的拆解图。
林晚秋摸出从黑市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,那是神秘人k.c.chen寄来的“学术交流资料“:“改用电子束直写技术,缺陷密度能降到0.1个以下。“教室里突然安静,教授的眼镜滑到鼻尖——电子束光刻在1981年的中国,连实验室原型机都尚未成型。
“简直胡闹!“教授拍了下讲台,粉笔灰落进林晚秋的烧杯,“电子束设备需要十万伏高压,咱们连稳定电源都没有!“她的声音里带著1960年代下马项目的隱痛,“务实点,先吃透现有的光刻技术...“
下课铃响起时,林晚秋被堵在教室后门。戴眼镜的男生递来张油印纸,上面是他推导的光学光刻优化方案:“我叫宋浩,无线电系77级,想听听你的思路。“他的袖口露出块电子表,錶盘样式与林晚秋测试仪的数码管如出一辙。
与此同时,晨光电子研究所的钳工台上,父亲正在用放大镜检查军工订单的电路板。1981年的《兵器工业科技管理》杂誌摊开在一旁,“军用计算机小型化“的专题报导旁,是林晚秋用红笔写的批註:“用蓝宝石衬底做基板“。母亲蹲在地上焊接元件,用的是林晚秋改制的微型电烙铁,针尖般的焊头在1980年代的中国堪称神器。
“林所长,“街道办王主任举著《消防安全条例》闯进来,“有人举报你们私用高压电源...“他的目光落在父亲胸前露出的红布条上,声音突然卡住——那是1965年西北核试验的纪念章,与林晚秋的三等功奖章属於同一系列。
父亲慌忙扯下项炼,金属链在工装纽扣上划出声响。林晚秋这才注意到,父亲的烫伤疤痕从手腕延伸到锁骨,比记忆中长了一倍——那是1970年抢救失火实验室时留下的,比她的烫伤早了整整十二年。
“电源是省电子所特批的。“王会计递上盖著赵主任签名的文件,“至於高压...我们用的是变压器分压,符合国家安全標准。“她的计算器上显示著复杂的电路参数,每一个数字都经过纺织厂电工的实地测算。
王主任的钢笔悬在整改通知书上方,突然看见墙上掛著的“两弹一星“纪念章。他摸出自己的钥匙串,上面掛著枚同样的徽章,只是镀层已经磨损:“1964年,我在罗布泊...“他迅速闭嘴,清了清嗓子,“下不为例,注意防火。“
子夜的研究所里,林晚秋將蓝宝石衬底放入自製的等离子体刻蚀机——那是用母亲的铝製蒸锅改的,射频电源来自父亲从广播站拆的发射模块。当刻蚀出的电晶体沟道宽度达到3微米时,宋浩突然翻墙进来,怀里抱著台进口示波器:“从实验室偷的,明天早上八点前还回去...“
“你怎么知道...“林晚秋的话被示波器的萤光屏打断,波形显示的刻蚀均匀性远超预期。宋浩摸出包熊猫牌香菸,分给在场的人:“我爸在718厂,他说你们改的电晶体测试仪...让老设备的精度提升了十年。“
父亲的咳嗽声突然加剧,他转身对著墙,肩膀剧烈起伏。林晚秋假装没看见母亲偷偷塞进父亲口袋的药片,將刻蚀好的晶片放在显微镜下,突然发现衬底边缘有处微小的裂纹——那是母亲织锦时常用的“暗纹“修补手法。
“用电子束沉积一层二氧化硅。“她摸出神秘人新寄来的蒸发镀膜资料,“就像...在锦缎上绣一层保护色。“母亲的眼睛突然亮了,她想起1959年给国宾织的防蛀锦缎,用的正是类似的复合工艺。
凌晨四点,当晶片测试通过时,宋浩突然指著示波器:“看!自校准程序又自动优化了参数!“林晚秋凑近一看,数码管显示的误差率比昨夜又降了0.1%,算法叠代曲线与父亲1966年手稿里的“自进化系统“完全吻合。
父亲再也瞒不住,从抽屉深处摸出个红绸包,里面是1965年的军工奖章、硅肺诊断书,还有林晚秋三岁时画的电路板涂鸦。“那年我被下放劳动,“他的声音里带著 decades 前的风沙,“是你妈把我的手稿缝在你的襁褓里...“
林晚秋抱住父亲,触到他后背凸起的肩胛骨,比记忆中瘦了一圈。母亲的纺织机声从隔壁传来,混著示波器的蜂鸣,像极了小时候听过的摇篮曲。她摸出未来科技年表,在1981年9月15日一栏写下:“完成3微米光刻工艺突破,发现父亲的军工往事。母亲的织锦暗纹与电子束镀膜,共同编织著中国半导体的保护色。“
宋浩离开时,往她手里塞了张纸条:“下周六,中关村有个'非法'学术沙龙,敢来吗?“林晚秋展开一看,上面画著微处理器的架构图,落款是“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筹备组“。她笑了,想起神秘人说过,1981年的中关村,即將成为中国硅谷的起点。
父亲的奖章与母亲的织锦暗纹並排躺在显微镜下,前者刻著“科技报国“,后者藏著“经纬守恆“。林晚秋摸出焊锡丝,在晶片边缘焊上枚微型元件——那是用父亲奖章的掛鉤改制的,焊点在晨光中闪著银光,像极了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