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10月15日,晨光电子研究所的钳工台上,林晚秋用镊子夹起鉭丝阴极,在40倍显微镜下调整柵极间距。她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军工加急电报,红章下写著“微型计算机加密模块务必10月20日前交付“。父亲戴著防尘口罩调试高压电源,咳嗽声透过滤变得沉闷,像极了老式收音机的杂音。
“阴极发射电流稳定在15ma,“宋浩举著微安表喊道,他的的確良衬衫领口蹭到电子枪的散热片,“但聚焦线圈的磁场均匀性不足...“示波器上的电子束斑突然扭曲,与林晚秋记忆中1983年某国间谍卫星的故障波形如出一辙。
母亲端著中药进来,粗布围裙下露出医院的收费单据——父亲的肺部x光片检查费掉了三个月的粮票。“我跟纺织厂请了长假,“她把药碗放在电子枪旁,蒸汽模糊了显微镜的目镜,“厂长说...让你安心搞科研,厂里的布票给你留著。“
林晚秋摸出从黑市换的坡莫合金片,那是神秘人k.c.chen托人带来的“磁屏蔽材料“:“把聚焦线圈做成马鞍形,“她在父亲的旧车床图纸背面画下结构图,“就像...母亲织毛衣时收针的弧度。“父亲的车床突然发出异响,他慌忙关掉电源,从主轴箱里掉出张摺叠的x光片——肺部的纤维化阴影像极了集成电路的布线图。
“林所长,“街道办王主任举著《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》闯进来,皮鞋踩过散落的鉭丝髮出脆响,“军工保密资质审查组下午就到...你们这设备...“他的目光落在父亲藏在车床下的x光片上,突然想起自己1970年在三线工厂拍的胸片。
就在此时,电子枪的鉭丝突然熔断。林晚秋扑到控制台前,看见加密模块的电路图在屏幕上扭曲成乱码——那是她用父亲军功章图案设计的防拷贝系统。母亲的中药碗掉在地上,褐色药汁溅在x光片上,將肺部的阴影染成暗红,与记忆中晶片失效分析的染色测试惊人相似。
“用石墨纤维做阴极!“宋浩突然喊道,他从航天部的废弃火箭材料里翻出截碳棒,“太空梭的隔热瓦就是这材料,耐电子轰击!“林晚秋接过碳棒,发现上面刻著“1970东方红一號“的字样——那是父亲参与研製的卫星残骸。
父亲的咳嗽声变成了窒息般的喘息。林晚秋扶他坐下时,触到他后颈凸起的淋巴结——比上周大了一倍。母亲偷偷將x光片塞进林晚秋的工具箱,用织锦缎包好:“医生说...是感冒引起的炎症。“她的手指绞著围裙,指关节因长期纺织而变形。
子夜的研究所里,石墨阴极终於稳定发射电子束。当加密模块的防拷贝电路完美刻蚀在蓝宝石衬底上时,宋浩突然指著示波器:“自校准程序又进化了!它自己优化了磁屏蔽参数...“林晚秋凑近一看,算法叠代曲线与父亲1966年手稿里的“自组织系统“完全重合,只是多了段类似肺部呼吸的波动。
父亲再也瞒不住,从车床抽屉里摸出个铁盒,里面是1965年西北核试验的辐射剂量牌、三期硅肺诊断书,还有林晚秋幼时画的“爸爸的实验室“涂鸦。“那年核爆后,“他的声音里带著放射性尘埃般的沙哑,“我们整个技术组都...“
林晚秋抱住父亲,触到他胸腔里发出的异常共鸣——那是硅肺结节摩擦的声音。母亲的纺织机声从隔壁传来,混著电子枪的嗡鸣,像极了医院心电图的波形。她摸出未来科技年表,在1981年10月15日一栏写下:“石墨阴极电子枪研製成功,发现父亲的核试验辐射病史。母亲的织锦缎与石墨阴极,共同屏蔽著中国半导体的电磁干扰。“
王主任离开时,將自己的防辐射口罩掛在电子枪上——那是1964年罗布泊核试验发的,滤里还夹著张纸条:“石墨阴极最佳工作温度2200c,別告诉別人。“林晚秋展开,看见背面用铅笔写著:“你父亲当年是核爆监测组的技术骨干。“
父亲的辐射剂量牌与母亲的织锦缎並排躺在工作檯上,前者记录著生命的损耗,后者承载著技术的传承。林晚秋摸出焊锡丝,在加密模块外壳焊上枚微型元件——那是用辐射剂量牌的铝壳改制的,焊点在月光下像极了核爆时的蘑菇云形状。她知道,在这个夜晚,中国微电子的加密技术,已经与一个核试验老兵的生命年轮紧紧焊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