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10月20日,晨光电子研究所的钳工台上,林晚秋用签蘸取无水乙醇,擦拭著石墨阴极表面的碳颗粒。她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军工验收单的红章一角,“微型计算机加密模块“的验收標准栏里,“防拷贝电路“的参数被红笔圈了又圈。父亲戴著双层防尘口罩调试磁场线圈,咳嗽声透过滤变得像老旧收音机的雪噪点。
“石墨颗粒污染真空腔!“宋浩突然指著质谱仪屏幕,碳氢化合物的峰型与林晚秋记忆中2010年某国核潜艇的密封失效图谱惊人相似,“电子束轰击下產生的碳自由基...会沉积在晶片表面!“示波器上的加密电路图形边缘开始模糊,如同被墨汁晕染的织锦图案。
母亲端著铝製饭盒进来,粗布围裙下露出医院的收费单据——父亲的骨髓穿刺检查费掉了半年的布票。“我跟血液科的护士长是老乡,“她把蒸蛋羹放在电子枪旁,蒸汽在真空腔的观察窗上凝成水珠,“她说...缺铁性贫血要多吃蛋黄。“
林晚秋摸出从黑市换的二硫化鉬喷剂,那是神秘人k.c.chen托香港海员带来的“润滑剂“:“给石墨阴极镀一层硫化鉬,“她在父亲的旧航海日誌背面画下分子结构图,“就像...给纺织机的梭子打蜡。“父亲的手突然一抖,螺丝刀划到磁场线圈,露出里面缠著的纱布——那是母亲用织锦边角料做的绷带,沾著暗红色的血跡。
“军工保密审查组到楼下了!“街道办王主任撞开门,他的的確良衬衫口袋里掉出张x光片,肺部的纤维化阴影与父亲的如出一辙,“林晚秋,你父亲的健康状况...不能再接触粉尘了!“他的目光落在石墨阴极周围的碳颗粒上,突然想起1970年在铀矿厂见过的防尘面具。
就在此时,真空腔的密封圈突然爆裂。林晚秋扑到控制面板前,看见加密模块的光刻程序出现乱码——那是她用母亲织锦的经纬密度算法编写的防篡改系统。母亲的饭盒掉在地上,蒸蛋羹溅在x光片上,將肺部的阴影染成蛋白的乳白,与记忆中晶片製造的光刻胶显影过程惊人相似。
“用聚四氟乙烯做密封圈!“宋浩喊道,他从航天部的废弃火箭燃料罐里拆出截塑料棒,“阿波罗飞船的密封件就是这材料,耐辐射耐高温!“林晚秋接过塑料棒,发现上面刻著“1975返回式卫星“的字样——那是父亲参与回收的太空飞行器残骸。
父亲的咳嗽声变成了急促的喘息。林晚秋扶他坐下时,触到他后颈淋巴结像围棋子般肿大。母亲偷偷將骨髓配型单塞进林晚秋的工具箱,用织锦缎包好:“医生说...只是普通的贫血,吃点猪肝就好。“她的手指绞著围裙,指关节因长期纺织而变形,指甲缝里还留著石墨粉末。
子夜的研究所里,二硫化鉬镀层的石墨阴极终於稳定工作。当加密模块的防拷贝电路完美刻蚀在蓝宝石衬底上时,宋浩突然指著示波器:“自校准程序又进化了!它居然调用了核爆衝击波的模擬算法...“林晚秋凑近一看,算法叠代曲线与父亲1965年核试验的衝击波图谱完全重合,只是横轴时间压缩了千倍。
父亲再也瞒不住,从药柜深处摸出个铁盒,里面是1981年10月的骨髓穿刺报告、三期硅肺合併白血病的诊断书,还有林晚秋幼时画的“爸爸的太空船“涂鸦。“那年核爆后的辐射剂量,“他的声音里带著放射性尘埃般的沙哑,“医生说...潜伏期二十年。“
林晚秋抱住父亲,触到他胸腔里异常的振动——那是癌细胞侵蚀骨骼的声响。母亲的纺织机声从隔壁传来,混著电子枪的嗡鸣,像极了医院放疗设备的运转声。她摸出未来科技年表,在1981年10月20日一栏写下:“二硫化鉬镀层石墨阴极研製成功,发现父亲的白血病诊断书。母亲的织锦缎与聚四氟乙烯密封件,共同守护著中国半导体的真空世界。“
王主任离开时,將自己的防辐射铅衣掛在电子枪上——那是1964年罗布泊核试验发的,內衬里缝著张纸条:“石墨阴极最佳镀膜厚度20纳米,別告诉保密局。“林晚秋展开,看见背面用铅笔写著:“你父亲当年是核爆后效应监测组的首席专家。“
父亲的骨髓配型单与母亲的织锦缎並排躺在工作檯上,前者记录著生命的倒计时,后者承载著技术的传承。林晚秋摸出焊锡丝,在加密模块外壳焊上枚微型元件——那是用配型单的钢印改制的,焊点在月光下像极了核反应堆的控制棒形状。她知道,在这个夜晚,中国微电子的加密技术,已经与一个核物理学家的生命熵值紧紧焊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