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10月25日,晨光电子研究所的钳工台上,林晚秋用镊子夹起镀著二硫化鉬的石墨阴极,在40倍显微镜下检查聚四氟乙烯密封圈的贴合度。她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军工验收组的工作证,红章下写著“国防科工委第73研究所“。父亲戴著三层防尘口罩调试磁场线圈,咳嗽声透过滤变得像老式电报机的摩尔斯电码。
“真空度达到10^-6pa,“宋浩举著电离规管喊道,他的的確良衬衫袖口蹭到电子枪的铅屏蔽层,“但军工验收组要求防拷贝电路的抗辐射指標...达到核爆级!“示波器上的加密图形突然出现隨机翻转,与林晚秋记忆中1983年某国核试验时的电子设备失效波形惊人相似。
母亲端著铝製饭盒进来,粗布围裙下露出医院的骨髓捐献同意书——她的血型与父亲配型成功,捐献栏的“自愿“二字被红笔描了三遍。“我跟护士长说好了,“她把燉排骨放在电子枪旁,蒸汽在铅屏蔽层上凝成水珠,“明天一早去抽血,不耽误你验收。“
林晚秋摸出从黑市换的铅锡合金板,那是神秘人k.c.chen托远洋船员带来的“辐射屏蔽材料“:“给加密模块做个五重铅屏蔽,“她在父亲的核试验日誌背面画下结构图,“就像...母亲织锦时用的多层衬里。“父亲的手突然一抖,螺丝刀划到铅板,露出里面贴著的婴儿脚印——那是林晚秋出生时的医院纪念品。
“军工验收组组长到了!“街道办王主任撞开门,他的中山装口袋里掉出张1965年西北核试验的工作证,“林晚秋,这位是...当年你父亲的老组长!“验收组组长摘下墨镜,眼角的辐射性白內障与父亲如出一辙,“听说你用石墨阴极刻出了防拷贝电路?“
就在此时,电子枪的高压电源突然跳闸。林晚秋扑到控制台前,看见加密模块的存储单元出现翻转——那是她用父亲核试验数据编写的抗辐射算法。母亲的饭盒掉在地上,燉排骨溅在铅板上,將屏蔽层染成骨汤的乳白,与记忆中核辐射检测仪的萤光屏顏色惊人相似。
“用超导量子干涉器!“宋浩喊道,他从航天部的废弃卫星里拆出截鈮鈦合金线,“东方红二號卫星的姿態控制传感器就是这材料,抗辐射能力极强!“林晚秋接过合金线,发现上面刻著“1970东方红一號“的检修標记——那是父亲当年亲笔写下的。
父亲的咳嗽声变成了窒息般的喘息。林晚秋扶他坐下时,触到他后颈淋巴结已经连成一片。母亲偷偷將骨髓捐献书塞进林晚秋的工具箱,用织锦缎包好:“医生说...只是抽点血,就当献爱心。“她的手指绞著围裙,指关节因长期纺织而变形,指甲缝里还留著铅粉。
子夜的研究所里,五重铅屏蔽的加密模块终於通过核辐射测试。当示波器显示翻转率为0时,宋浩突然指著数据流:“自校准程序又进化了!它居然调用了核爆伽马射线的屏蔽算法...“林晚秋凑近一看,算法叠代曲线与父亲1965年核试验的辐射屏蔽图谱完全重合,只是多了段类似dna双螺旋的波动。
父亲再也瞒不住,从铅屏蔽层后摸出个铅盒,里面是1981年10月的骨髓移植同意书、核试验后遗症诊断书,还有林晚秋幼时画的“爸爸的防护舱“涂鸦。“那年核爆后的辐射剂量,“他的声音里带著放射性尘埃般的沙哑,“医生说...只有直系亲属骨髓移植才有希望。“
林晚秋抱住父亲,触到他胸腔里发出的异常共鸣——那是癌细胞侵蚀肋骨的声音。母亲的纺织机声从隔壁传来,混著电子枪的嗡鸣,像极了医院放疗设备的运转声。她摸出未来科技年表,在1981年10月25日一栏写下:“五重铅屏蔽加密模块研製成功,发现母亲的骨髓捐献书。母亲的织锦衬里与超导屏蔽线,共同抵御著中国半导体的核辐射危机。“
验收组组长离开时,將自己的核辐射剂量牌掛在电子枪上——那是1964年罗布泊核试验发的,数值停留在800伦琴,“这东西...比任何军工认证都管用。“林晚秋展开,看见背面用铅笔写著:“你母亲当年是核爆现场的医护兵,偷偷给你父亲输过血。“
母亲的骨髓捐献书与父亲的核试验剂量牌並排躺在工作檯上,前者记录著生命的延续,后者承载著技术的传承。林晚秋摸出焊锡丝,在加密模块外壳焊上枚微型元件——那是用剂量牌的铜质外壳改制的,焊点在月光下像极了核反应堆的控制棒形状。她知道,在这个夜晚,中国微电子的抗辐射技术,已经与一个核家庭的生命密码紧紧焊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