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十二章:TIKTOK战略筹备与周吔的再次相会  华娱:开局让顶流给我打工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最新网址:m.92yanqing.com

2016年8月字节跳动战略决策会议室北,环形会议室的落地窗將秋日阳光切割成几何碎片。张一明穿著標誌性的白衬衫,袖口挽起露出 forearm上的程式设计师文身,指尖在触控屏上快速缩放著全球地图。屏幕中央,tiktok的启动界面倒计时显示“d-45”,右上角闪烁著“musical.ly用户迁移完成度92%”的绿色提示。

“北美青少年用户的dau峰值出现在22:00-03:00,但次日留存率跌破35%。”张一明的声音带著冷峻,“问题出在內容池的『文化深度』——他们在musical.ly养成的『娱乐速食』习惯,无法对接tiktok的『內容纵深感』。”

沈砚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划过新轨资本的全球投资图谱,19层会议室的灯光映得他瞳孔发亮:“2012年布局的『网际网路基建矩阵』,现在到了收割期。”他的指尖停在instagram的logo上,那是新轨资本在其被facebook收购前三个月介入的关键投资。

沈砚转动著希腊硬幣模具,声音里带著对时间的绝对掌控:“instagram的8000万日活用户里,16-24岁女性占比63%,这正是tiktok的核心目標人群。”他调出投资协议的特殊条款,“我们保留了『跨平台內容分发权』——每条tiktok视频都可以一键同步至instagram stories,带专属追踪连结。”

產品总监王航展示数据模型:“通过instagram的『时尚』『美妆』標籤导流,预计北美地区首日安装量能提升41%。”他指著屏幕上的对比图,“2013年新轨注资时,要求instagram开放滤镜api接口——现在tiktok的『復古港风』滤镜,直接调用了他们的lux光影算法。”

张一明的目光移向youtube的图標:“但google旗下的youtube才是真正的流量黑洞,我们如何突破壁垒?”

“用『內容共生协议』”沈砚打开加密文件夹,里面是2012年新轨资本对youtube的二级市场投资证明,“我们持有youtube 3.7%的股份,虽无决策权,但足以启动『短视频预告片计划』:在youtube的电影预告片中插入15秒tiktok內容入口,点击后直接跳转至相关话题页。”

cto杨震补充:“我们逆向工程了youtube的推荐算法,发现『观看时长』权重占比37%,所以tiktok的视频完播率数据,能反向优化youtube的推荐池。”

“在新兴市场,whatsapp才是真正的流量之王。”沈砚切换到印度市场图谱,“新轨资本2012年领投了whatsapp的b轮融资,现在可以启动『群组裂变机制』:用户在tiktok生成的视频,分享至whatsapp群组后,可解锁专属贴纸包,同时触发『链式邀请奖励』——每拉新3人,送netflix月度会员。”

张一明敲击桌面:“这招利用了whatsapp的强社交关係链,比买量便宜80%。”

“別忘了snapchat的ar滤镜生態。”沈砚调出snapchat的投资文档,“我们在2013年通过离岸基金注资,换来了tiktok使用其3d面部识別技术的永久授权。”他演示著测试视频,用户对著镜头微笑,虚擬樱立刻从嘴角绽放,那是snapchat的lens studio技术实时渲染的效果。

“现在tiktok的『ar贴纸商店』里,47%的特效源自snapchat的底层技术。”產品总监王航的语气里带著掠夺者的骄傲。

“在种草场景,pinterest是被低估的流量入口。”沈砚展示pinterest的“视觉搜索”数据,“新轨资本持有其3.2%股份,我们可以將tiktok的美妆、穿搭视频,自动生成pinterest的『可购物 pins』用户点击即可跳转至亚马逊商品页,佣金分成我们可以拿55%。”

“这相当於打通了『內容-电商』的任督二脉。”张一明露出兴奋的表情。

会议进入技术深水区,沈砚忽然提到:“新轨在2012年投资了digitalocean,现在其全球12个数据中心,有4个在为tiktok的海外伺服器提供备份服务。”他展示著伺服器架构图,“更关键的是,我们通过digitalocean入股了cloudflare——tiktok的內容分发网络(cdn)延迟,比facebook低17毫秒。”

夜里 11点,沈砚在白板上画出“新轨资本网际网路生態图”,从底层云计算(digitalocean、cloudflare)到社交基建(instagram、whatsapp),从內容平台(youtube、snapchat)到电商入口(pinterest),形成完整的流量收割体系。

“当tiktok在海外上线时,”他用红笔圈出所有投资標的,“我们不是一个產品在战斗,而是整个网际网路基建矩阵在协同作战。instagram负责引流,whatsapp负责裂变,youtube负责背书,snapchat负责技术,pinterest负责变现——而netflix,是整个生態的文化內核。”

沈砚坐在长桌首位,surface pro上摊开的不是普通ppt,他转动著希腊硬幣,开口时带著对未来的绝对篤定:“解决『纵深感』需要『文化基建』而netflix在190个国家的內容库,是现成的『文化基因库』。”

“netflix凭什么和我们共享数据?他们的用户画像数据,每一条都价值千金。”张一明敲击著屏幕,netflix的股价曲线在2016年秋正处於平缓上升期,尚未迎来后来的爆发式增长。

“2013年,新轨资本通过开曼群岛spv(special purpose vehicle)向netflix注资8000万美元,”沈砚调出加密的投资协议,“对赌条款里包含一条『数据协同权』即当netflix用户超过1亿时,新轨有权调用其不超过30%的非隱私標籤数据。”

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气声。產品总监王航推了推眼镜:“也就是说,我们能拿到用户的文化偏好、情感需求、甚至消费习惯数据?”

“准確来说,是『地域文化因子』和『內容情感標籤』。”沈砚滑动滑鼠,一组奈飞的印尼用户数据跃然屏上,“比如,雅加达用户对『家族伦理』的偏好度达68%,我们可以据此定製『印尼传统婚礼』的短视频模板,同时推送奈飞剧集《峇里岛之爱》的相关切片。”

cto杨震插话:“推荐算法的『文化適配层』正在调试,但跨宗教的內容审核是个难题——比如在马来西亚,『饮酒』相关內容需要100%屏蔽。”

“netflix的《全球內容合规资料库》已经叠代到v5.0,”沈砚展示著api接口文档,“我们可以调用他们的『禁忌关键词库』和『文化敏感模型』,实现『標籤-內容-审核』的三位一体。”

张一明点头:“相当於用netflix十年的內容合规经验,为tiktok的全球化铺路——这个槓桿够狠。”

“关於musical.ly的1.2亿用户迁移,”沈砚切换到另一张图表,“建议启动『量子跃迁计划』——在迁移完成后72小时內,用netflix的经典ip发起挑战赛。”

他调出《怪奇物语》的復古海报:“比如,让用户用tiktok的『80年代滤镜』復刻剧中场景,同步在netflix播放页推荐这些短视频。完成挑战的用户,可获得netflix一个月会员——成本由新轨资本和字节按7:3分摊。”

“这招妙在『双嚮导流』,”张一明笑的肆意,“netflix获得年轻用户,我们获得內容纵深,用户获得双重权益——三贏。”

法务总监李薇举起一份文件:“但欧美隱私法案(如gdpr)对数据跨境传输有严格限制,直接调用netflix美国伺服器的数据存在风险。”

“所以我们需要『新加坡中转站』,”沈砚展示新轨资本的跨境架构图,“在新加坡设立数据清洗中心,將netflix的原始標籤脱敏处理后,再输入tiktok的推荐系统。这样既符合合规要求,又能保留82%的特徵值。”

会议进行到第3小时,沈砚拋出了更激进的设想:“建议在推荐算法中加入『文化熵值』参数。”

“文化熵值?”张一明挑眉。

“资讯理论中的『熵』代表不確定性,”沈砚在白板上写下公式,“我们可以计算每个用户对特定文化元素的『接受熵』——比如,一个巴西用户对『桑巴音乐』的完播率越高,说明其『桑巴熵值』越低,系统就该推送更多与之相关的长短视频联动內容。”

杨震立刻在笔记本上记录:“这相当於为每个用户建立『文化dna图谱』,比单纯的兴趣標籤更精准。”

“你这是在用资本的力量,为tiktok搭建一个『寄生在网际网路帝国身上的超级生態』。”张一明指著图谱,“但这些巨头不会反噬吗?”

“所以我们保留了『特洛伊木马』”沈砚点开一个隱藏文件夹,里面是musical.ly的用户迁移数据,“当1.2亿青少年用户带著tiktok的使用习惯进入instagram、whatsapp,我们就完成了对竞品生態的和平演变。”

散会前,沈砚向全球各分部下达指令:

北美团队:与instagram联合发布“夏日復古挑战”,用snapchat的ar技术生成专属滤镜,youtube同步上线挑战赛纪录片;

东南亚团队:在whatsapp群组推送“tiktok x奈飞”东南亚剧集切片,点击量最高的群组可获得《峇里岛之爱》主演见面会门票;

技术团队:將digitalocean的伺服器资源优先级提升至最高,確保上线首日每秒10万次请求的稳定响应;

法务团队:启动“project athena”,用新轨资本的全球律所网络,提前规避37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风险。

凌晨2点,张一明站在落地窗前俯瞰中关村夜景,手中的冷萃咖啡早已凉透。沈砚收拾著资料:“你这些布局,早在四年前就想好了?”

“不是想好了,是计算好了——”沈砚收好资料,“就像计算出这个硬幣,会在tiktok的印尼爆火视频里,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文化符號。”

“你对未来的布局,总带著一种『上帝视角』。”张一明忽然开口。

“因为我相信『內容生態的本质是递归』——”沈砚走到他身侧,俯视这夜景,“用长视频的『因』,结短视频的『果』,最终形成自我强化的內容循环。”

次日上午字节跳动19层办公室,沈砚指尖划过抽屉里的书籤,那是周吔从惠州寄来的,夹在《小王子》里,书籤背面写著“想和你看遍所有星轨”。落地窗外,bj的夏末凌晨透著一丝凉意,远处的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在薄雾中若隱若现。

陈默推门进来时,手里晃著两杯便利店冰豆浆:“惠州小青梅的航班几点到?需要我派车去机场接人吗?”

“不劳烦您,我自己去!”沈砚接过豆浆,吸管戳破封口的声音格外清晰“和她约定好了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(1 / 2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