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立实验室的牌子崭新,里面的设备在灯光下泛著冷峻的光。
李卫国的心思却不在这方寸之地。那五公斤钢样的成功,喜悦早已淡去,取而代之的是更沉重的思虑。
小批量试製,是他个人技术的极限展现。但將其转化为稳定、高效、低成本的规模化量產,横亘在面前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、更为崎嶇的道路。
【叮!主线任务发布:“东风”之翼!】
【任务描述:完善“东风”特种钢生產线,实现其稳定量產,並初步攻克其在首个指定军工应用领域的適配性难题。】
系统的声音適时响起,冰冷而直接。
两百贡献点,高级技能书,还有一个从未见过的“模块”。奖励不可谓不丰厚。
李卫国清楚,这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他个人技术的考验。组织协调,生產管理,乃至解决跨领域应用的技术壁垒,每一项都是全新的挑战。
他径直走向杨爱国的办公室。
“厂长,关於『东风』钢的量產,我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攻关小组。”李卫国开门见山。
杨爱国正批阅文件,闻言抬头,脸上露出一丝笑意。“我就知道你小子閒不住。要人要设备,你儘管开口。”
“我需要几位技术科的年轻同志,有理论基础,肯钻研。另外,一线车间,特別是炼钢和轧钢车间,经验丰富的老工人,我也需要几位。”
“没问题!”杨爱国大笔一挥,“人事权我给你,你看中谁,直接调!老刘那边,我也会打招呼,让他全力配合你。”
“谢谢厂长。”
新的“东风”钢量產攻关小组很快成立。技术科里,几个平日里就对李卫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年轻技术员,如赵铁柱、孙前进,第一时间报名。
车间里,钱师傅这样的老资格,李卫国也亲自去请。
第一次小组会议,气氛有些微妙。
“李组长,这特种钢,咱们小批量是成了。可要说量產……”一个头髮白的老轧钢工人,是车间里的老师傅王海,搓著手,面露难色,“咱们厂那几台老掉牙的轧机,精度实在是不敢恭维。还有那电炉,温度控制全凭老师傅们一把火眼金睛,一批料一个样啊。”
赵铁柱年轻气盛,立刻反驳:“王师傅,设备不行,咱们可以想办法改进嘛!李组长连苏联专家都没解决的难题都攻克了,这点小问题肯定不在话下!”
王海咂了咂嘴,没再多说,但脸上的疑虑並未消散。
李卫国没有急於辩解,他將一本厚厚的资料推到桌子中央。“这是我根据系统奖励的【高级冶金学(部分核心章节)】知识,结合我们上次试製的经验,初步整理的工艺流程优化方案。”
他翻开一页,指向其中一段:“比如,现有冶炼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,工人操作的標准化程度不高,这是影响產品一致性的关键。原材料批次间的微小成分差异,如何通过调整后续工艺参数进行补偿,这里也有初步的思路。”
眾人凑过去,看著那一行行严谨的文字和复杂的图表,大多都看不太懂,但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专业与深度。
“我计划编写一份详细的《“东风”钢生產操作规程》和《质量控制手册》,对每一个关键工序的参数范围、操作要点、检验標准都做明確规定。”李卫国环视眾人,“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,把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。”
“李组长,俺们听你的!”孙前进第一个表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(1 / 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