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不是质疑技术,是质疑现实。是对新事物天生的恐惧,也是被那些风言风语挑起来的不安。
“王师傅说得在理!”另一个钳工师傅立马附和,“还有这个冷却速度,要求那么快,设备负荷太大了。万一……万一搞出生產事故,这个责任……”
【叮!工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,亦需良好的生產环境和团队氛围。请宿主注意化解潜在矛盾,凝聚团队力量。】
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。
李卫国没有反驳,他径直走到王海面前。
“王师傅,您说得对。困难就在眼前,我一个字都不否认。”
他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飞快地画出电炉的简易结构图。
“所以我今天把大傢伙儿叫来,不是我一个人拍板下命令,是请大傢伙儿一起想办法!”
他的声音不高,却异常清晰。
“这本规程不是圣旨,就是个草稿。哪里不合理,哪里有风险,现在就提,咱们一起改。电炉控温不准,咱们就想办法加装补偿装置;设备负荷大,咱们就研究分段降温的可行性。”
他扫视一圈,眼神坦荡。
“技术上的事,我负责。但到了具体操作,你们才是专家。出了问题,责任我李卫国第一个扛!但要是干成了,这功劳,是咱们所有人的!”
他猛地將黑板擦乾净,笔锋有力地写下四个大字:
集思广益。
王海愣愣地看著黑板,又看看李卫国,脸上的疑虑和牴触,一点点鬆动了。
赵铁柱“腾”地一下站了起来,激动得脸都红了:“李组长说得对!办法总比困难多!我第一个支持!”
沉闷的气氛瞬间被点燃,会议室里嗡嗡地响起了热烈的討论声。
李卫国心里清楚,这只是第一步。用行动粉碎流言,比一万句辩解都有用。
接下来的日子,他几乎泡在了车间里,亲自带著工人调试设备,手把手地讲解新工艺。对赵铁柱这种肯钻研的年轻人,他毫不保留;对王海这样的老师傅,他给足了尊重,虚心採纳了他们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。
小组里谁加班晚了,他会从食堂多打一份热饭;谁家里碰上难事,他也会主动去跟厂里反映。
人心都是肉长的。
攻关小组这台机器,在一天天的磨合中,咬合得越来越紧密。
杨爱国的办公室。
“卫国啊,”杨爱国递给他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,“最近厂里有些风言风语,你听说了?”
“听到了些。”李卫国回答。
“別往心里去。”杨爱国的手指在桌上有节奏地敲了敲,“技术上,我一百个放心你。但一个项目要成功,光有技术可不够。”
他看著李卫国,话锋一转。
“人,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设备。你要学会怎么『用』好它。不光要让他们转起来,还得让他们朝著一个方向转。”
“我明白,厂长。”
“去吧,放开手脚干。有我给你在后面撑腰,天塌不下来。”
从厂长办公室出来,李卫国心里彻底踏实了。
傍晚,李卫国刚准备回家,在厂门口被王科长一把拽住。
老王神情异常严肃,把他拉到一个没人的墙角。
“卫国,长个心眼。”
“王科长?”
“有些人,摔了跟头,是不会长记性的。”老王把声音压得极低,“最近厂里那些风言风语,是从哪个耗子洞里钻出来的,你心里得有桿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