……
【虚擬工业实验室】的界面,在李卫国的意识中轰然展开。
【生產线模擬与优化模块已启动……】
虚擬的车间里,一台台数控工具机的模型被摆放、移动。笨拙但精准的工业机器人(早期概念型)挥舞著手臂,將零件从一个工位传递到下一个。
无数条红色的数据流在模型间穿梭,代表著物料的走向和时间的消耗。
【警告:三號工具机与四號工具机之间存在物流拥堵,效率降低17%。】
【优化方案生成:调整四號工具机位置,增加缓存区……】
【警告:自动化检测设备响应延迟,存在漏检风险。】
【优化方案生成:升级传感器协议,採用並行数据处理……】
一个由数控工具机、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检测设备组成的,看似杂乱无章,实则效率惊人的生產线布局,在亿万次推演后,最终成型。
成了。
当李卫国將那套比城市规划图还复杂的生產线设计方案,以及配套的数位化流程手册摆在钱秉穹和孙德海面前时,两位泰斗彻底失去了语言。
上面没有“凭经验”,没有“看情况”,只有精確到微米的布局参数和冷冰冰的执行指令。
“按图施工。”
李卫国只说了这四个字。
……
车间里,瀰漫著一股改造的硝烟味。
孙德海的团队,带著一种被顛覆三观的麻木,將一台台老旧设备拆解,又按照图纸的要求,用自製的零件和简陋的控制器,强行把它们拼凑成一个个古怪的“模块”。
一条简陋但逻辑清晰的“柔性生產线”,如同一头钢铁怪兽,在车间里延伸开来。
首批十台“崑崙”发动机的零件,被送上了生產线。
没有老师傅们凭手感敲敲打打,只有机械臂单调的运转声,和指示灯的明灭。
当最后一台发动机走下生產线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抽检开始。
负责测试的技术员,声音颤抖得不成样子。
“报告……第一台,所有指標……与原型机完全一致!”
“第二台……一致!”
“第三台……完全一致!”
……
“第十台……完美!全部完美!”
厂长杨爱国一把抢过数据报告,双手都在发抖。
“效率呢?生產效率怎么样?”
技术员猛地抬头,脸上是狂喜和不可置信。
“报告厂长!这条生產线的综合效率……是传统模式的……五倍!”
整个车间,死一般的寂静之后,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。
钱秉穹和孙德海站在人群外,看著那条还在运转的生產线,仿佛在看一个来自未来的神跡。
他们毕生积累的经验和权威,在这一刻,被冰冷的数据和恐怖的效率,碾得粉碎。
……
深夜,李卫国独自一人站在控制台前,检查著生產线的实时数据。
一切都堪称完美。
但他的手指,却停留在了一行不起眼的数据上。
涡轮叶片所需的特种高温合金,原材料的库存消耗速度,远超补充速度。
这条生產线的“心臟”再强劲,它的“血液”供应,却出现了瓶颈。
上游的原材料,那些被严格控制的、依赖进口或少数几个兄弟单位供应的特种材料,成了新的命门。
【系统检测到潜在供应链危机……】
【子任务发布:工业血脉。】
【任务目標:一年內,优化“崑崙”发动机核心部件的供应链,实现关键原材料的国產化率达到90%。】
【任务奖励:解锁【供应链管理】科技树深度权限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