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51章:朱棡之布局,环环相扣,来日,必成大局!  洪武第一攻略:天子坐中堂!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最新网址:m.92yanqing.com

应天府郊外一处隱秘府宅內,沈之康脚步匆匆跨入堂中,目光灼灼望向端坐首位的苏淮安:“淮安!朝廷今日遣使宣旨,特许沈家所制之盐顶替贡盐入宫。”

苏淮安轻轻頷首,指尖摩挲著茶盏边沿开口问道:“陛下除了此事,可还有其他吩咐?”

沈之康在其左手边落座,神情略显凝重:“咱们以盐引兑换的青盐虽可提炼雪盐,但你的意思,青盐炼雪盐损耗过大,除供应达官显贵外,难以流入民间市场。”

“故陛下要求,贡给皇室的盐无需银钱结算,直接以盐引抵扣,而流入显贵圈层的雪盐,品质只能低於贡盐。”

对此,苏淮安的嘴角,缓缓扬起一抹深意莫测的笑意。

事实上,青盐炼雪盐的损耗控制得极低,一百斤青盐至少能產出八十五斤以上的雪盐,比之朝廷用传统工艺从粗盐提炼的贡品白盐,產出率足足高出二十余斤。

而且,这青盐本就是粗盐提纯而来,但经朱棡秘传之法加工后,最终製成的雪盐纯净如雪,毫无杂质与苦涩味,品质远超朝廷贡盐,在市面上自然能卖出天价。

如此算来,这门生意堪称一本万利:更低的损耗、更高的產出、更优的品质,即便只专供皇室、显贵与豪强,利润空间也堪称惊人。

但眼前的沈之康对於此中玄机浑然不知,面对朝廷问询时,皆按苏淮安事先叮嘱的措辞应答如流。

至於朱元璋为何未起疑心,实则是时代局限所致。

毕竟,在常人认知中,如此纯净的雪盐若炼製工艺简单,反而不合常理。

因此,沈之康无需向朝廷公开雪盐炼製之法,只需將其定为贡盐,便可顺理成章获得朝廷庇护。

这般筹谋之下,纵使达官显贵与士绅豪强对製盐之法垂涎欲滴,碍於朝廷明面上的庇护,又有谁敢轻举妄动?

唯有眼睁睁看著新贵巨贾借势崛起。

而朝廷自以为通过“以盐引抵贡”、“限定售价”等举措规避了盐业垄断之患,却不知朱棡的製盐秘术早已布下双重壁垒。

其一,工艺碎片化管控。

沈之康作为朱棡在明面上的白手套,对核心技艺全然不知。

製盐工坊,也是隱藏极深,难以发现,就连工序也被拆解为独立环节,工人各执一隅,严禁互通。

从青盐提纯至雪盐成型的完整流程,如破碎的拼图散落於不同人手中。

即便是总领其事的苏淮安,亦仅掌握工序衔接的枢纽,而非全貌。

其二,死士体系与利益绑定。

工坊匠人皆为苏淮安於城西精心遴选出的死忠,其生死荣辱尽在朱棡掌控。

朱棡以远超普通匠户的优渥待遇维繫其忠心。

这种“生死操於人手,富贵繫於一念”的控制之术,让匠人们即便生了异心,也如盲人摸象般难窥工艺全貌,更遑论泄露机密。

正如古言所云:“水火既济而盐成,上下相蒙而利生。”

表面上看,朝廷、盐商、显贵各得其所,维繫著微妙的利益平衡。

实则朱棡以“工序割裂”为盾,以“厚恩控心”为矛,在皇权与商利的交织中辟出隱秘財路。

那些眼红之辈纵有千般算计,却困於绝对的信息差与权力壁垒,恰似琉璃盏中的萤火,纵有灼灼贪慾,终触不到这盘大棋的真正脉络。

更妙的是,纵有心思深沉之辈循跡追查,也决然想不到这风靡应天府的雪盐背后,竟牵扯著洪武皇帝的亲子——晋王朱棡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(1 / 2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