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2章 烛烬薪传  全族!供我科举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最新网址:m.92yanqing.com

腊月的寒风抽打著私塾院中的枯枝,发出呜咽般的哨音。秦思齐呵著冻得通红的小手,跺了跺几乎失去知觉的脚,目光执著地望向內院那扇紧闭的房门。门楣上,为祛病悬掛的艾草,在风中无力地摇晃。他怀里紧紧抱著那方沉甸甸的紫檀木盒,里面是他视若珍宝的文房四宝,更是恩师沉甸甸的期许。

自那日郑重拜师之后,秦秀才的病情便如这腊月的天气,一日沉过一日。郎中换了几茬,汤药灌了无数,高热却如附骨之疽,时退时起,將老人本就清癯的面容熬得只剩下一层蜡黄的皮,紧紧包裹著嶙峋的骨。咳嗽声昼夜不息,撕心裂肺,听得人心头髮紧。

秦茂山作为儿子,日夜侍奉在侧,熬得眼窝深陷,胡茬满脸,眉宇间锁著浓得化不开的疲惫与忧虑。然而,比秦茂山的身影更常在病榻前出现的,却是那个小小的、沉默的身影秦思齐。

每日天不亮,当村中大多数人还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时,秦思齐已顶著刺骨的寒风,踏著霜雪来到私塾。他不敢贸然闯入內室惊扰先生休息,便执著地守在房门外冰冷的石阶上。膝上摊开一卷《孟子》,借著熹微的晨光,用那支珍贵的紫毫笔,蘸了清水,在光滑的端砚上,一遍又一遍,极其缓慢而专注地临摹著字帖。清水写下的字跡转瞬即逝,他却毫不在意,眼中只有那横竖撇捺的筋骨。他练得极其认真,仿佛要將每一个字都刻进心里,刻进骨血里。只有將这字练好,才对得起先生所赠的宝砚,才对得起先生病中仍惦念的教诲。

当內室传来轻微的咳嗽声或起身的动静,秦思齐便像得了號令,立刻放下笔砚,轻手轻脚地端著一盆在门房炉子上温著的热水进去。他拧乾温热的布巾,小心翼翼地避开先生因消瘦而显得格外突出的颧骨,为他擦拭脸庞和枯瘦的手。

餵药时,他先自己小口试过温度,才一勺一勺,极有耐心地餵到先生嘴边。秦秀才浑浊的目光落在这个小小的弟子身上,那目光里有欣慰,有心疼,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。

“思齐”秦秀才的声音嘶哑得如同破旧的风箱,每说一个字都牵动著胸腔剧烈的起伏,带来一阵压抑的咳嗽,“天寒地冻莫要日日守在此处咳咳回家温书……”

秦思齐放下药碗,小手轻轻拍抚著先生的背,为他顺气,小脸上写满了固执的认真:“先生,学生不冷。学生在此处温书练字,心里踏实。您喝了药,好好歇息,莫要为学生操心。”

然而,秦秀才的“歇息”却常常伴隨著另一种形式的“操心”。精神稍好的片刻,他便会睁开眼,目光扫过守在床边的儿子秦茂山,声音虽弱,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坚持:“茂山唤...唤思齐进来”

秦茂山起初不解,甚至有些隱隱的不快——父亲病体沉疴,需要的是静养,何必日日让一个稚童进来搅扰?但他不敢违逆父亲,只得依言去唤。秦思齐进来,恭敬地立在床前。

“思齐近前”秦秀才艰难地抬起枯瘦如柴的手,示意他靠近床边,“昨日所讲《孟子·告子》『鱼与熊掌』汝复述其义……”

秦思齐立刻收敛心神,站得笔直,声音清晰而沉稳,將先生昨日所授关於“捨生取义”的道理,结合自己的理解,条理分明地复述出来。他的声音不大,却字字清晰,在充满药味的寂静內室里迴荡。

秦秀才闭著眼听著,脸上看不出表情,只有微微起伏的胸膛显示他在专注聆听。待秦思齐讲完,他沉默片刻,才缓缓睁开眼,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讚许光芒。

他喘息著,费力地开口,或是一两个字的点拨,或是一个典故的补充,声音断断续续,气若游丝,却字字珠璣,直指关窍。每一次开口,都伴隨著剧烈的喘息和压抑的咳嗽,仿佛耗尽了残存的所有力气。

“先生您歇歇吧!”秦思齐看著先生痛苦的样子,心如刀绞,小小的拳头在身侧攥紧,指甲深深陷进掌心,“学生学生自己回去琢磨……”

秦秀才却固执地摇头,枯瘦的手紧紧抓住床沿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:“无妨学如逆水行舟…咳咳!汝天资颖悟万不可懈怠”他浑浊的目光望向窗外灰濛濛的天空,带著无尽的眷恋与未竟的遗憾,“为师时日无多能教…一点是一点”

秦思齐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,他猛地低下头,重新跪坐在床前的蒲团上,双手捧起那捲《孟子》不再劝阻,只是將先生断断续续、夹杂著痛苦喘息的话语,一字一句,如同鐫刻金石般记住。

时光在药香、咳嗽声与微弱的讲学声中艰难流淌。腊月二十三,小年。村中隱约传来零星的爆竹声。秦秀才的精神竟似迴光返照般好了些,甚至能半靠在床头,喝下半碗米粥。他示意秦茂山,从枕边取出一本泛黄、边角磨损得厉害的书。那是他批註过的《孟子》,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写满了页边,是数十年心血的凝聚。

“思齐…”秦秀才的声音竟比往日清晰了几分,他颤抖著枯瘦的手,將书册递向跪在床前的弟子,“此卷伴我……半生今日,传汝……”

秦思齐浑身一震,伸出同样微微颤抖的双手,无比郑重地接过了那本沉甸甸的书。书页间似乎还残留著先生手指的温度和墨香。他深深叩首,额头触及冰冷的地面:“弟子谢先生厚赐!定当定当珍之重之,日夜研读,不负先生教诲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(1 / 2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