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过三巡,秦茂才才问起家乡的情况。秦茂山將这场大旱的前后经过娓娓道来,讲到秦思齐如何发现蜂巢、如何提出集粮打井的主意时,秦茂才的眼睛越睁越大。
“这些主意,都是这孩子想的?“他不可置信地看著秦思齐。
秦茂山点点头:“齐哥儿天资聪颖,又肯用功。爹在世时常说,他是块读书的料。这次来武昌府,就是送他进书院读书的。““束脩够吗?“秦茂才关切地问,“书院的销可不小。“
秦茂才嘆了口气:“全村人凑了二十六两银子,够两年的束脩和吃住。再多就拿不出来了。“
“这怎么行!“秦茂才皱眉,“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齐哥儿,可以信心考过入学考试,我来考考!
秦思齐挺直腰板,目光澄澈:“请茂才伯伯出题。“
“《论语·雍也》篇,'知之者不如好之者'章,作何解?“
秦思齐略一思索,朗声道:“此章言学问之道,贵在乐之。朱子注曰:'知之者,知有此道也;好之者,好而未得也;乐之者,有所得而乐之也。'学生以为,譬如一人知酒能醉人,不如好酒者常欲饮之,而好酒者又不如善饮者得酒中之趣。“
秦茂才眼前一亮,又接连问了《孟子》《大学》中的几个难题,秦思齐皆对答如流,时有独到见解。问答间,窗外日影已悄悄移过半个院子。好!好!我相信新春开学考,你必定能过!
秦茂才说道,“咱白湖村能出个人才,是全村的光荣。我在外打拼这些年,能为家乡做的实在有限,这次就让我尽一份力吧。“秦茂才又带著弟弟一行人去看了,他们在武昌府的临时住处,离酒楼不远的一处小院,是秦茂才早年置办的產业,现在正好空著。
“你们先在这儿住下“而后又介绍道:“武昌府乃九省通衢,书院林立。你听我说来,看看你觉得那个学院適合你“他掰著手指细数起来,“城中大书院有三:江汉、经心、两湖,各有千秋。“
“先说江汉书院。“秦茂才眼中流露出嚮往之色,“创立最早,底蕴最深。院中藏书楼有万卷典籍,山长李大人是当朝进士出身,学问极好。每月朔望,还有翰林院的学士来讲学。只是...“他顿了顿,“门第之见甚深,非世家子弟难入其门。“秦思齐默默点头。
“经心书院则不然。“秦茂才继续道,“张山长主张'有教无类',最重真才实学。院中每月有会课,成绩优异者可得膏火银补助,贫寒学子也能安心读书。不过...“他压低声音,“张山长性情刚直,常针砭时弊,书院因此不太受官府待见。“秦思齐听得入神。
“最后是两湖书院。“秦茂才的语调变得郑重,“虽建院不过十余年,但因总督大人支持,发展极快。院中分经义、治事两斋,既学圣贤书,也习钱穀刑名之事。考中秀才,优秀者可直接入幕为吏。“
说到这里,秦茂才意味深长地看著秦思齐:“齐哥儿,你天资聪颖,又通实务。若想走科举正途,江汉最佳;若求学问精进,经心为上;倘若...“他略一犹豫,“倘若想早日谋个出身,两湖最合適。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