伸手研墨,脑中飞速架构著文章脉络:必须以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寧”破题,阐述治国之要在於安民、富民、教民,此乃《尚书》古义,亦是孟子“民贵君轻”之发挥。
继而需剖析民生疾苦之源,在於赋役不均、天灾频仍、吏治腐败,需引证歷史,针砭时弊,既要恳切,又不可过於尖刻。
最后针对西北边患,提出练兵选將、屯田实边、恩威並施之策,可借鑑汉唐故事,结合本朝实际……既要秉承圣贤之道,又要切合当下时务,方能展现经世之才,既不流於空疏,又不失於激愤。
墨已研浓,提起狼毫笔,笔尖饱蘸浓墨,落笔於纸端。將酝酿於胸的韜略对策,一字一句,付诸笔端。
脑海中文思如泉涌,过往读过的经典章句、史实案例纷至沓来,被他巧妙地织入文章的逻辑链条之中。
《大学》的“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”用以说明顺应民心。《孟子》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奠定论述根基。
《孙子兵法》的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”为边策提供理论支持……他力求论述精深,结构层层递进,逻辑縝密无懈。
然而,写作的过程远非仅仅是才思的挥洒。他必须时刻警惕,格式绝对无误。每逢“陛下”、“圣諭”、“皇恩”等词,必须另行抬头,顶格书写,以示无上尊崇。
遇到本朝皇帝乃至祖宗名讳,需严格规避,例如,若遇前朝名讳需缺末笔以避。这需要极高的注意力和对朝廷礼制的熟悉,稍有差池,便是大不敬之罪,文章再好亦是徒然。
字跡自始至终保持著馆阁体的工整端庄,一笔一划,力透纸背。不能前工后草,更不能有任何涂抹、污损或错漏。
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。额头上渐渐渗出细密汗珠,沿著鬢角滑落,痒意袭来,秦思齐也仅是以袖角按压一下。
不知过了多久,午餐时间到了。有內侍悄无声息地走来,在每位贡士的考案旁放下一个简单的食盒。
里面或许是一块冷硬的餑餑,几片肉乾,一碗仅能润喉的茶水。
秦思齐这才从全神贯注的状態中暂时脱离,感到腹中空鸣阵阵,脖颈和肩膀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酸痛僵硬。他暂歇笔墨,快速而安静地吃了几口,喝了点水,略作喘息。
便立刻又埋首於捲纸之上。食物的滋味几乎未曾留意,进食仅仅是为了补充维持体力所需的能量。
从清晨天色微明入宫,到日头偏西,近七八个时辰的高度精神集中和身体持续端坐的消耗,让所有贡士都面露疲惫之色。
殿內的光线逐渐变得柔和,夕阳的金红斜斜地洒入大殿。
当那余暉渐渐变为黯淡的橙红,一名身著緋袍的礼部官员终於上前数步,高声宣布:“时辰到!眾贡士停笔!交卷!”
声音如同赦令,在大殿中迴荡。
许多人几乎是应声脱力,身体微微一晃,长吁出一口气。也有人面露不甘与遗憾,笔尖悬停,似乎仍有千言万语未尽诉,却不得不惶恐而不舍地放下笔,眼神中充满了懊恼。
秦思齐恰好为最后一段关於“教化百姓,正俗息讼”的论述画上圆满的句號。
轻轻搁下笔,目光迅速而仔细地从头至尾检视了一遍全文,確认格式完美无瑕,卷面整洁如新,所有避讳无一错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