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没那么简单 在线等,穿成崇禎之后该怎么办
离河上县不远的五楠县却是另一番景象。
河岸边。
一处残破的河堤旁,有几人站在这里,每个人的脸色都无比凝重。
正是从京城来的三人,以及河上县知县陈子锋和五楠县知县徐显德。
眼前这景象,比他们想像中最坏的情况还要糟糕百倍。
“石大人,”宋应星指著一处巨大的豁口,那里的河堤已经被河水掏空了一半,“这就是工部年年拨款修缮的河堤?这等工程,別说是百年一遇的洪水,就是寻常的涨水期,恐怕都撑不住。”
石磊一张老脸涨得通红,他身为工部尚书,对此责无旁贷。
可他心里也是有苦难言,工部拨下去的银子,层层盘剥,真正能用到实处的,十不存一。
这早已是朝廷上下心照不宣的潜规则,只是没人敢捅破罢了。
“宋大人,哎......”石磊有口难言。
一旁的五楠县知县徐显德也是一脸愁容:“三位大人有所不知,这河堤修缮,歷来都是个无底洞。传统的法子,无非是用糯米汁混合三合土,不仅耗费钱粮巨大,而且工期漫长。眼看这汛期將至,就算朝廷现在立刻拨下银两,也根本来不及了。”
张若谷看著远处那些面黄肌瘦、眼神麻木的百姓,心中一阵刺痛。
他此行不仅带著清查田亩的任务,更是带来了皇帝寄予厚望的高產作物种子。可若是连这洪水都挡不住,田地尽毁,家园不存,再好的种子又有什么用?
“徐知县,传统的法子不行,我们就用新的法子。”宋应星发了话。
“新的法子?”陈子峰和徐显德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。
宋应星没有过多解释,他走到大堤边上,抓起一把泥土,又捡起几块碎石,在手里掂了掂。
“陈知县,徐知县,陛下曾授於我一物製作之法,名曰『水泥』。此物坚固程度远胜常物。今日,我便在此地,为诸位演示一番,如何就地取材,制出此物,以解这燃眉之急。”
水泥?
陈子峰和徐显德听得云里雾里,但看宋应星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,又不敢轻易质疑。
毕竟,这位宋大人可是皇帝面前的红人,他说的话,多半就是皇帝的意思。
宋应星立刻指挥隨行的工匠,按照他的配方,开始在河滩上寻找所需之物。
“去,到那边的山脚下,给我就地开採石灰石,越多越好!”
“还有河边的黏土,也给我挖过来!”
“此地可有铁匠铺?去,把他们炉子底下所有的铁矿粉末全都给我拿过来!”
宋应星有条不紊地下达著命令,水泥的配方已经在他脑子里过了无数遍。
在他的指挥下,一个临时的水泥生產基地,就在这黄河岸边热火朝天地搭建了起来。
陈子峰和徐显德看著这番景象,心中將信將疑,但还是全力配合。
宋应星让徐显德找来县內民夫,搭建起了一座简易的煅烧立窑。
“不出五日,定让你们大开眼界。”
宋应星胸有成竹。
这下陈子峰和徐显德更加摸不清了。
就在这边忙著造水泥的时候,张若谷也没閒著。
他看到河堤上有不少无所事事的村民在围观,便走了过去。
这些村民大多是附近的佃户,自家的田地少得可怜,平日里就靠给地主家种地勉强餬口,如今黄河水患將至,他们更是忧心忡忡,脸上写满了绝望。
张若谷走到一位看起来年纪最长的老者面前,从隨身的布包里,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两个小口袋。
“老人家。”张若谷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,“我是朝廷派来的清田使,奉皇上之命,来给大家送些好东西。”
张若谷打开一个口袋,里面是金黄色的玉米粒,颗粒饱满。
接著又打开另一个口袋,里面是几个长相奇特的块茎,表皮是红褐色的。
“这是不就是玉米和红薯么。”
“这可不比寻常种子”,张若谷高声强调,“这可是皇上钦赐,种下之后,亩產可过五百斤。”
村民们听得目瞪口呆,他们看著张若谷手里的种子。
“官爷,您莫要哄骗我们这些庄稼汉。”
“本官担保,若有半句虚言,任你们处置!”张若谷斩钉截铁地说道。
他將种子分发下去,又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著种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。
村民们捧著这些种子,像是捧著稀世珍宝。
几个时辰之后。
工部尚书石磊在指挥完立窑的建造后,心中烦闷,便独自一人沿著河岸散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(1 / 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