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根基渐牢 重生千禧年:从校长开始
“楼生!快看新闻!关於私募基金和民间集资的!”张天胜的声音带著一丝后怕,“调控风声紧了,好几家违规操作的都被点了名!幸好……幸好我们一直规规矩矩,没听那些人的怂恿!”
赵楼生心里一凛,立刻打开电视。新闻里正在播报加强金融监管、打击非法集资的新闻。他想起前世记忆中,差不多这个时候,確实有一波针对金融秩序混乱的整顿清理。
他立刻意识到,这既是警示,也是机遇。金融秩序规范,对於踏实做事、正规融资的主体而言,长期看是利好。
他马上给张天胜回了电话:“胜哥,这是好事。说明以后像我们这样正规规划、透明运作的项目,更容易获得信任。你把这条新闻和我们规范財务的做法,也作为一个风险控制的亮点,写进报告的补充材料里。强调我们坚决遵守国家各项法规政策。”
这个小小的插曲,反而成了曙光报告中的一个加分项,体现了管理团队的合规意识和风险预见能力。
一个月后,一份厚达百余页、装帧朴实却內容扎实的《关於申办曙光学校高中部的可行性报告及规划方案》正式完成。赵楼生没有选择邮寄,而是亲自送到了区教育局收发室,並按规定进行了登记。
送出报告的那一刻,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气,但心又立刻悬了起来。这就像是播下了一颗种子,能否发芽,还需要等待政策的阳光和雨露。
等待批覆的日子格外漫长。赵楼生没有乾等,他开始著手另一件事——进一步巩固曙光学校的社区关係。
他组织学生开展了“清洁家园”志愿服务活动,高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,帮助周边社区清理卫生死角;利用周末,向社区开放学校的小操场和图书室,举办“亲子阅读角”和“周末影院”;甚至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,来学校给孩子们开设兴趣讲座,如厨艺、木工、电器简单维修等。
这些举措钱不多,却极大地增进了学校与周边居民的感情。曙光学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“民工子弟学校”,而是逐渐融入了社区,成为了周边环境的一部分。口碑,在一件件小事中慢慢积累。
这天下午,赵楼生正在和一位来讲座的家长——一位擅长书法装修老师傅聊天,街道办的陈主任笑著走了过来。
“楼生啊,你小子现在可是咱们这片的名人了!”陈主任拍著他的肩膀,“好几拨居民跑来街道夸你们学校呢!说孩子在这不仅学习好了,还更懂事了。”
正说著,赵楼生的手机响了,是一个陌生的固定电话號码。
他接起电话:“喂,您好?”对面传来一个严肃却不失温和的声音:“是曙光学校的赵楼生同志吗?我是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的……”
更新不易,记得分享101看书网